沈德咏在中国政法大学为吉林法院培养证据科学方向首批法律硕士开学典礼上致辞指出
加强证据科学人才培养是人民法院教育培训工作重中之重
本报北京4月15日讯 (记者 杨宜中 郭春雨 通讯员 江显和)今天,中国政法大学和吉林省高级人民法院在北京隆重举行合作培养证据科学领域专家型法官首批法律硕士开学典礼。最高人民法院党组副书记、常务副院长沈德咏代表最高人民法院,对中国政法大学和吉林高院的成功合作、对首批攻读证据科学法律硕士的47名在职法官表示热烈祝贺。
沈德咏在致辞中指出,在人民法院工作全局中,教育培训是具有基础性、先导性、战略性的重要工作,关系队伍建设成效,关系审判工作质量,关系人民法院长远发展。在前不久召开的全国法院第五次教育培训工作会议上,王胜俊院长站在提升法院队伍整体素质、促进人民法院工作科学发展、推进人民司法事业发展进步的战略高度,深刻指明了新形势下加强人民法院教育培训工作的重大意义,系统阐释了“一个目标、两个转变、三个倡导”的人民法院教育培训工作方针,即以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提高司法能力为目标,实现由理论型培训向理论与实践结合型转变、由知识型培训向知识与能力结合型转变,倡导法官教学、案例教学、现场教学,要求全国各级人民法院要进一步深化培训改革,优化培训内容,创新培训方式,推进教育培训工作在新起点实现新发展。
沈德咏强调,证据制度是我国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证据裁判原则是法治国家司法审判的一项根本原则,可以说证据运用是法庭审理乃至整个诉讼的核心问题。因此,加强证据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是人民法院教育培训工作的重中之重,对于推进法官职业化建设,提升法院队伍素质,进而从根本上提升审判质量,提升司法公信力,促进和实现人民司法事业科学发展,确保人民法院更好地履行宪法法律所赋予的神圣职责,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沈德咏指出,吉林高院委托中国政法大学通过实施在职人员法律硕士研究生教育,为全省法院系统培养证据科学领域专家型法官,是深化人民法院教育培训改革、创新法官队伍教育培训方式的有益探索,也是深入推进法官专业化建设、着力提升法官队伍司法能力的重要举措,充分体现了新形势下人民法院教育培训工作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知识与能力相结合的发展方向,也充分体现了吉林高院院长张文显和该院党组的远见卓识,对全国法院系统进一步深化教育培训改革、优化教育培训内容、创新教育培训方式具有重要的参考借鉴意义。
沈德咏希望各位学员要倍加珍惜这次难得的学习机会,真正做到学有所得、学有所思、学有所悟。要大力弘扬理论联系实践的学风,既要通过系统化的专业学习,全面掌握证据法学理论和证据科学知识,增强证据意识,更要紧密联系审判工作实际,重点在提高司法能力上下工夫。要切实提高审查判断证据的能力,切实提高运用证据科学知识探知法律事实的能力,切实提高依法裁判的能力。使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知识与能力有机结合。同时要坚持不懈地抓好法治理念学习教育,进一步巩固和深化对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科学内涵、根本要求的深刻理解,巩固和深化对社会主义法治核心内容、本质要求、价值追求、重要使命和根本保证的深刻把握,在真学真懂真信真用上下工夫。要切实把司法审判的过程变成弘扬和实践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过程,更加自觉地坚持为大局服务、为人民司法,更加自觉地践行“公正、廉洁、为民”的司法核心价值观。通过系统的学习和锻炼,努力使自己成为具有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和法治精神、适应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和司法职业化要求的高素质专家型法律人才。